中国海军下一代航母动力猜想:核能混合动力会是最终答案吗?股票股票配资
近日,关于中国海军第四艘航母,也就是外界盛传的“19号舰”的发展动态,再次引发热议。各种推测层出不穷,从传统的核动力、蒸汽动力,到柴燃联合动力,可谓是脑洞大开。然而,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种“核燃联合动力”的说法,着实让人眼前一亮,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。那么,这款被普遍认为满载排水量将达到12万吨的新一代航母平台,采用核燃联合动力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番深入探讨。
首先,回顾一下世界各国航母的动力发展历程。核动力航母无疑是航母动力领域的巅峰之作,美国的尼米兹级、福特级航母以及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均采用了核动力系统。不过,仔细分析可以发现,尼米兹级航母是纯粹的核动力航母,没有混杂其他动力装置。而美国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和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,由于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功率不足的问题,都不得不加装辅助柴油机。因此,更为准确的说法是,福特级和戴高乐号航母属于核柴混合动力航母。
展开剩余81%除了美国和法国,其他国家的航母均采用常规动力。英国的女王级航母、意大利的加富尔号航母以及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,都选择了燃气动力系统。而俄罗斯的航母,包括中国的辽宁舰、山东舰以及印度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,则清一色地采用蒸汽动力系统。
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之路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变。在2010年代,蒸汽动力几乎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唯一选择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当时中国在大功率燃气轮机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,另一方面,合适的舰载核反应堆也尚未问世。因此,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,采用蒸汽动力是中国航母发展的现实选择。
进入2020年代,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,在航母动力配置上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。第一种方案是沿用成熟的蒸汽动力技术,继续深耕。第二种方案则是采用自主研发的舰载核反应堆,实现动力系统的全面升级。而最近出现的第三种方案,即核燃混合动力,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。
那么,结合中国航母的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,“19号舰”采用哪种动力模式的可能性更大呢?
不妨从已有的信息中寻找线索。众所周知,中国海军的福建舰航母属于8万吨级航母,外界普遍认为其满载排水量在8.5万吨左右,略大于美国当年的小鹰级航母。但是,8万吨级航母显然不是终点。美国在小鹰级航母之后,又相继发展了企业级、尼米兹级、福特级航母,这些都是10万吨级的巨舰。实践证明,10万吨级航母在建造成本、作战效能、出动架次等各个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平衡。当然,考虑到未来航母需要兼容第六代舰载机的需求,吨位势必会进一步增加。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,出于应对未来挑战的考虑,航母吨位朝着更大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。因此,网络上关于12万吨级航母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。
在航母发展战略上,福建舰的定位更像是一款承前启后的过渡型号,承担着测试新技术、进一步发展评估等任务。外界普遍认为,福建舰可能只有一艘,不会有姐妹舰,类似于美国航母发展史上的企业级航母。如果再建造姐妹舰,其战略意义和推动作用相对有限。而“19号舰”,很可能就是福建舰的放大升级版,或者说,是中国新一代航母的首舰。
关于“19号舰”的各种猜测和报道,最早可以追溯到2025年。根据国外媒体的分析,“19号舰”的吨位至少接近或者达到10万吨级。如果其水平线宽度达到42-43米之间,那么,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。此外,在舰艇设计理念和框架布局等方面,“19号舰”可能更加接近美式航母的设计风格,例如配备四部电磁弹射器和三部梯形升降机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中国陆地上的水泥航母模型也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。首先,航空甲板加长、加宽,显然是为了适应更大吨位的航母。其次,舰岛采用了后置设计,而不是之前常见的中置设计。国外媒体据此推测,“19号舰”采用核动力系统的可能性很大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在舰岛的后方,依然保留了烟囱。如果是纯核动力航母,理论上是不需要烟囱的。
正是结合了舰岛后置和带有烟囱这两个特点,网络上才出现了关于核柴混合动力和核燃混合动力的设想。客观地讲,参考美国和法国航母使用辅助柴油机的先例,“19号舰”采用核燃混合动力或者核柴混合动力存在一定的可能性。尤其是在航母吨位达到12万吨的情况下,采用混合动力的需求会更加迫切,因为更大的吨位需要更大的输出功率和供电量。
当然,以上种种都仅仅是基于现有信息和网络传言的推测。目前,中国在航母动力系统上的选择方案相对较多,“19号舰”最终会采用何种动力配置,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揭晓。或许,等到“19号舰”正式下水的那一天,所有的疑问都将迎刃而解。届时,舰岛的设计、位置、烟囱的细节等等,都将一览无余。
关于中国海军的发展和变革,还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。在未来的文章中,笔者将继续与各位读者一同探讨。
"股票股票配资
发布于:四川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实盘配资网_炒股实盘配资_专业配资网站观点